首页
  • 综合电视
  • 公共电视
  • 综合广播
  • 旅游广播
  • 东源台
  • 龙川台
  • 连平台
  • 紫金台
  • 和平台
  • 源城台
  • 江东区
  • 网络公司

【河源怀古】槎城明代古八景的美丽传说

来源:河源网络广播电视台编辑:2015-03-05

【导语】自宋、元以来,我国各地但凡名胜之地,喜评八景。八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后历代传承,经久不衰。河源各县旧时八景,随着历史变迁,有的现在依然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经在历史变迁中被遗忘甚至消亡。家乡古“八景”的美丽传说,不知你是否依然知晓,家乡“八景”今又何在,是何模样?小编精心收集了各县古“八景”,并整理成辑,结合一百年前的老照片,试图还原历史,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故事向我们展示先民兴起的历史与文明的同时,再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家乡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今天介绍槎城(老河源县)明代古八景。

河源建县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 历史悠久。县城建于新丰江东江合流处,又称槎城。1988年,河源撤县建市,老河源县分成源城区和东源县。说起槎城八景,一般指的是老河源县的八景。

明清期间,文人雅士概括了槎城八景;清末至民国初,有人认为原来的八景已不足以代表槎城的景色,于是提出了另外八景。后来人们将此称为槎城新老八景。随着历史的变迁,或兴或废,原有新老八景已不见全貌。“东埔春耕”,已难寻踪迹;“石径归樵”,仅山径暂存;惟龟峰宝塔,属省级保护文物,仍独立挺秀。

河源市区景色

明代槎城老八景有:桂岫晴岚、梧峰夕照、宝江渔唱、石径樵归、龙津晚渡、东埔春耕、龟峰宝塔、燕石长亭。

桂岫晴岚指的是桂山,河源最高的山峰,主峰好汉顶海拨1056.2米,河源四周被桂山环绕着,桂山的美景美不胜收,尤其在雨过天晴,或朝阳初开的时刻。那高雅与幽静并参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登顶时似有若无的白云环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颇有一览纵山小之势。

桂山顶好汉顶上鸟瞰河源市区

桂山“昔为猺地”,人烟很少,后来一些外地徙来的“客民”在此耕作,到同治年间,就都成了当地土著。在明代以前,桂山种有许多桂花。元代谢天与诗载:“桂花凉转雁迎秋”;明嘉靖元年岁贡古文集诗云:“日出三竿瘴雾消,岚光掩映桂香飘”。2002年,桂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桂山下是华南最大人工湖——万绿湖(即新丰江水库)。

桂山美景

梧峰夕照:指的是梧峰山(河源叫梧桐尖)。据《舆地志》载,梧峰在城东南十里,清代古云约内。形势秀拔,俗名梧桐尖,高百余丈,周二十五里,为县城门户。《古迹志》描写道:“梧桐峰在城东南,形尖耸翠,盘行山麓,如有枝干叶条,幽奇独绝。”因而,自元代起,就有诸多诗家吟咏。

梧桐山

梧峰,就是今天的梧桐山,现在已经建成梧桐山公园,海拔335米。公园入口设置了入口接待区、登山休闲区、客家风情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度假野营区等8个功能区,以及4处观景台。主要景点包括梧桐尖、鸳鸯寨、姑婆山、高峰顶、烂寨顶、龙王顶。登上最高峰梧桐尖,可观赏市区全景。

梧桐山鸟瞰河源市区

宝江渔唱:指的是东江和新丰江汇合处。我们的老祖先,把大小两江的汇合处叫宝江,亦称槎江。两条江水有青有黄。过去,每到傍晚都汇集许多渔艇和客货船。入夜,点点渔火伴随着打渔人的尖细歌声,把槎城沿江一带的夜色引入到另一种无限幽思的境地。

河源市区东江和新丰江汇合处景色

旧时,江上的渔民被称作是“水上人家”,解放后这些渔民逐渐搬家上岸,水上人家就此成为历史,宝江渔唱,也就渐渐地消失无闻了。宝江附近,建成了一个沿江的大公园——河源文化广场,每天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而附近的新丰江江面,在21世纪初就建成了亚洲第一高音乐喷泉,人们在亲水步道上,可以近距离地观赏澄澈的江水。

这张百年前河源老照片的拍摄位置,应是现在东江与新丰江交汇处市文化馆江边亲水步道的位置,远处是龟峰塔。

石径樵归:指的是石硖。离城七里,过了湛珠湖,再往前走五百米,你站在公路旁向东望,在一群高大的石山中,有一条夹在两山之间的小径,那便是石径。沿这小径走上去,又是一片开阔的松林,那便是三风坝了。我们的先辈,过去要砍柴、割草,都到那地方。

在古文集的题诗中,还专为石径樵归的景色作了如下的描述:“伐木宁辞活计疏,云台白石雨晴初,归来饱饭黄昏后,还向窗前读古书。”“云石苍凉径路遥,一声啼鸟背归樵,行边若得仙棋看(路径八仙下棋地方),不管斜晖转树腰。”如今,石径一带已建成多条公路,但仍可见一大片平整的山谷和低矮的石山,其中,石径樵归一带属于恐龙脚印化石遗址公园保护范围。

恐龙脚印化石遗址公园规划实景

龙津晚渡:指龙津渡。这龙津渡是从三界庙对过去的东埔区龙津渡。过去,从回龙古岑、平陵来的,从忠信、顺天、灯塔、骆湖、船塘、上莞及双江、涧头、南湖来的肩挑小贩,人马轿舆都汇集在龙津渡过河,在旺地码头泊岸,然后方到达城镇。过去每到傍晚,龙津渡岸边,人流夹着猪鹅鸡鸭的叫声,嚷成一片,热闹非常。河源城与北边县区的交往,就是靠这大动脉来实现的。



旧时龙津渡的位置现在已建成亲水步道

河源建市前后,龙津渡就已不在了,渡船变成浮桥,再变成钢筋水泥筑造的大桥如小江桥、珠河大桥等桥梁,人车通行极便。1998年,河中建成主喷水柱高达169米的当时亚洲第一高喷泉。虽然龙津晚渡今已不再,但龙津旧名址已建成了亲水步道,而龙津古渡的名称保留至今。

1930-1950年,河源龙津渡口榕树下,与现在差别太大啦。

东埔春耕:在城北,隔江,即指东埔瑶头角那块地方(现指新市区)。现在你站在珠河桥的对岸往前看,或许看到的更多是高楼大厦,但是在以前这里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田野,每到春天犁田的、插秧的不时传来“河源好嬲双江水呵”的山歌声,会使你浮想联翩,赞不绝口,颇具一番意境。

古人曾吟咏过这东埔春耕的情景:布谷声催农事纷,半犁烟雨半犁云,有年莫谓惟勤获,尽是及时雨露殷。

想当年东埔这里,也如此图画,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

龟峰宝塔:是指离城一里半南面的龟峰山顶上的宝塔。龟峰塔是广东省罕有的有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楼阁式砖塔,向有“东江第一塔”之誉。1989年修缮过程中,发现了“绍兴二年(1132年)壬子十一月廿九塔砖”、“绍熙四年(1193年)十二月廿一”以及“万历三十年修(1602年)”铭文砖。“咸丰三年壬子,龟峰塔崩第一级”。1989年重修,加顶。2009年再度维修,此次维修属于养护维修,主要是翻新龟峰塔的木构件,如每层的木护栏、塔基的木柱、斗拱等。

登塔远眺,河源城的山川胜景尽收眼底。登塔时楼道极小,让人不禁捏一把汗,越往上走不由自主的生出敬畏感,佩服前人的独具匠心。

龟峰塔

燕石长亭:是指燕子石而言的。这燕子石在龙王庙下游,即前磷肥厂上面的那个石山突出在东江河边。是河源城到三凤坝村的必由之路,老河源人叫叮冬岭的地方。过去在燕子石山上设有凉亭,建有新塔。古人往南到惠州、广州均搭船较多。而燕子石的凉亭就是送亲人搭船时的辞行处所。送别的人到这里,有的还在亭里摆酒话别。“此是朝天第一程,柳边风扬酒旗轻,丈夫不洒离筵泪,任唱阳关曲几声”。而燕子塔则被国民党军队拆毁把砖搬去建碉堡了。只可惜现在这处景象再也没有了。

小编找了张类似的图片,让大家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当年送别故人,就是在这个亭里摆酒话别。

编后语:本文各县古八景的信息采集主要来源于网上,部分内容有待考证,图片通过百度收集,作者难于核实故无法署名,望谅。


分享到:
扫描关注河源广播电视台微信号(hyrtv87)

相关新闻

  • 12月19日辟谣
  • 习近平开启澳门之行,情牵祖国的
  •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 学习新语|“我经常想起《七子之
  • 习言道|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
  • 情满濠江|校园里的国旗故事

网友评论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共0人参与

    Copyright 2006-2016 河源广播电视台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110报警 备案:粤ICP备1203623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许可证:粤备2011001号

    河源网站公安备案编号:44160130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