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的中国
固定电话用户仅193万
2018年6月底
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5.1亿
微信月活跃账户10.58亿
以改革开放40年的视角来俯瞰,中国通信业的发展堪称奇迹。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40年来,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竞争,通信技术突飞猛进。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40年通信业巨变,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在这40年里,河源的通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河源的移动通信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拟到数字、从2G到4G并即将进入5G的加速发展和跨越变迁的过程。
通讯工具折射槎城变迁
上世纪70年代
古代,河源已有“驿递”和“驿站”等官办的通信联络机构。光绪二十七年,地处东江上游的河源以及现管辖的所属各县就建起邮政代办机构。民国初废除驿站,上世纪30年代初,设立民办电话站,当时河源县城仅有50门市话磁石小总机;上世纪40年代初设立邮政局、电报局,开始经营电信业务。1953年,政府将电报局、邮政局、电话所合而为一,成立县邮电局。
▲1988年7月12日河源市邮电局挂牌成立
上世纪70年代,收到一封家书,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总有一种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的兴奋,在字里行间触摸温情。因为,这几乎是那个年代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向绿色的大邮筒寄出一封信,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才能送到亲朋好友手里。
28岁的杨女士来自河北,在河源生活已经十多年的时间,父母因病早逝,留给她的除了回忆,还有一叠情信,她说,信封发黄、斑驳,但他们字迹整齐,感情单纯。现在人不都在了,这份深情还在。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那时候的人们见字如见面。你来我往的一字一句充满期盼,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时隐时现,那时候的感情更加经得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上世纪80年代
1987年前,河源归惠阳地区管辖。河源市邮电局于1988年7月12日挂牌成立,下辖四县一区(连平、和平、龙川、紫金县,河源郊区)邮电局。1994年,经批准,新设东源县邮电局。
电报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属鼎盛时期,是当时人们与外界联系最为快捷的通信工具,但价格按字数计算非常昂贵,寻常百姓没有急事,一般不会使用,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到邮电局发送电报。那时收电报者非喜即忧,准是出了大事。河源是山区,通信落后,电报业务高峰出现在1992年,当年全市公众发送电报达50万份,随后,业务量逐年下降。
▲昔日的报务人员工作照
1988年,河源撤县建市时只有400多部“摇把子”电话。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电话仍是稀罕物,只有极少数人才拥有,装电话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电话转接要靠人工,打长途到农村,少说要等几个小时,一两天打不通电话是很常见的事情。
▲人工长途台
到了80年后期90年代初期,电话逐渐进入河源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由于安装费用昂贵,一般人还是愿意到邮电局指定的公用电话窗口排队。即便如此,“只闻其声”的单点沟通方式还是让当时人们的需求得到很大满足。
上世纪90年代
建市以后,河源市通信事业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1990年,S-1240 7000程控电话在河源成功割接开通,河源这才逐步甩掉“摇把子”电话。
随着河源公共电话亭和私营电话摊位的兴起,一种全新的单向移动通讯工具——BP机(寻呼机)登上了历史舞台。
家住河源市区的市民刘先生,至今还珍藏着一部BP机。他说,当时很想拥有一部电视上的“大哥大”,但是当时买不起,后来存了两个月工资,买了一部能显示中文的BP机。出门在外,BP机一响,立马奔向电话亭回电话,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景观。
▲“大哥大”和“本田王”都是当年身份的象征。
上世纪90年代,除了BP机(寻呼机),就数“大哥大”最时髦。那时候,手持“大哥大”,腰别BP机,在熙攘的人群中长长地喊一声:“喂——”,霎时引来一片艳羡的目光。
程控电话从无到有,1994年底,全市基本达到了城乡电话交换化、传输数字化。1995年4月30日零时,全市电话号码升到7位,建成本地电话网,统一五县一区的长途区号(0762)。同年建成模拟移动电话交换局,次年建立数字移动电话交换局。家庭用固定电话开始真正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并慢慢普及,电话普及率从1990年0.54部/百人提升到1998年8.73部/百人,城乡装电话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哥大”移动电话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时属高级奢侈品,只有极少数人使用。统计显示,1998年全市移动电话共有24323户,移动通信事业开始快速发展。同时,建成了京九和南部沿海通信大动脉,河源成了我国通信八纵八横电信枢纽50个节点之一。
▲1994年4月6日,程控电话交换机签订仪式
▲1995年4月30日,河源电话号码升7位
▲公用电话曾极大地方便了百姓
▲1996年5月,我市首个电话村在和平县开通
河源通信时代迅猛发展
90年代的河源,“小灵通”业务来袭,在当时也是火得一塌糊涂。同时,通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发展壮大,移动、电信、联通先后在我市设立分公司。
为了给山区人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让偏远地区百姓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河源电信部门站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解决农村、农民的通信问题作为通信建设重点,谱写了山区通信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2006年11月,和平县热水镇大桥背自然村的兄妹俩争着与在外做事的爸爸通电话。
▲库区村通工程建设
▲高山村通工程建设
进入21世纪,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网页聊天室和QQ等聊天软件让即时文字通讯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单色屏手机出现,相对亲民的价格加上便携的优势,大受民众欢迎,河源的手机用户群体自此不断扩张。
50岁的“大海”还保留着自己用过的手机,他说:“那时候没有苹果,诺基亚才是老大。我用过很多手机,但最喜欢的还是诺基亚N97。”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不但可视频通话,还可进行视频直播。今天手机作为通讯工具不断演变,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今时今日,河源的通讯网络迅速普及发展,从过去手写的书信到如今秒回的微信,人人都是互联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对对市内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大了投资力度,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
成绩单
在光纤网络、移动通信基站、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WLAN)等领域全面发力、争先进位。2015年至今,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5.34亿元,2017年新增光纤端口21万个,累计52万个;全市共新增光纤接入用户13.99万户,完成全年计划199.20%,累计74.47万户,光纤入户率提升至61.49%,比2016 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4G 基站4960座,完成全年计划162.04%,累计达22137座;基站站址新增217个,累计4201个;全市WLAN热点累计333个,AP数1833个。同时,我市扎实推进全市原中央苏区682个行政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应用试点建设,目前已全面开通应用,共为村民免费派发终端设备17.5万台,并承诺村民三年免费上网,解决了农村上网难、上网贵问题。
当前,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5G试点建设(联通16个、移动17个、电信12个城市)。正常情况下,在2020年河源人民就可以用上5G网络了!
如今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用智能手机聊微信、刷新闻,任意切换文字、语音和视频通讯。中国在网络规模、网民数量、手机用户、移动支付等方面均在世界领先。无处不在的基础电信网络,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应用,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习惯。
40年来,中国通信业抓住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成绩,河源也成功迈出了变革的一小步,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印记。
编辑:张炜聪 田雯雯
责编:许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