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关注【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2018全市经济亮点回顾】系列报道。乡村振兴是河源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出路。2018年,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优先战略、首要任务,大力推进“1+6+N”,加快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切实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江东新区古竹镇雅色村一养殖基地里,钟仿明正熟练地把饲料倒进鸽笼前的食槽里,一只只白鸽起身、扑棱着翅膀开始啄食。
钟仿明是深圳报业集团对口帮扶雅色村25户贫困户中的一户,由于是残疾人,无法承担粗重农活,主要经济来源是养殖种鸽。此前,钟仿明养殖的土种肉鸽数量少、生长慢,经济效益不理想。为此,帮扶单位给他及时补充、更新了优质种鸽,还提供了养殖技术支持,从根本上给予帮扶。
江东新区古竹镇雅色村村民 钟仿明:因为之前自己生活就比较迷茫,没有这个帮扶就没有那么大的信心,现在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报业集团提供的鸽种,自己养起鸽子的信心就比较大,对生活就充满了希望。养鸽子300多对,带来年收入3万元左右。
过去的一年,脱贫攻坚战在我市的255个省定贫困村全面打响,市、县、镇三级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5.77亿元,有2.9万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几千名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脱掉“穷帽子”。
江东新区古竹镇雅色村村支书 曾广平:继续做好我们高效农产品这块;还有第二块我们基础设施这一块;第三块就是说我们观光旅游这一块;我们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它干好,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第一书记 蓝诗:我们着重在产业兴旺等方面下功夫,结合坪围村发展特色种植的优势,重点发展大棚种植、农旅结合的田园综合体等项目。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河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市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全市255个省定贫困村1761个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1570个自然村完成示范提升规划,完成率达89%。
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村支书 李远通:村容村貌、立面改造、排污排水各方面工作都天天有变化,天天有新貌出来,村民的素质也大大提高了。
江东新区古竹镇雅色村村民 赖亮珠:道路还有路灯那些搞得很漂亮,还有葡萄园、青枣那些东西现在正在进行中,搞得非常好,整个村村民都表现的非常好,都很支持村里面的工作,村里的一起努力,大家建好自己的家园。
记者 陈鹏:乡村兴则河源兴。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中之重,加快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这为河源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市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1+6+N”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奋力把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
全媒体记者:陈鹏 刘德 江悦北
编辑:张颖
责编:黄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