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面向世界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讲,提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暨2014文明宣言:“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在国际社会最大的文明交流平台做出关于未来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新倡议,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
五年来,《文明》杂志始终倡导“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通过一系列专题和专刊诠释“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面向世界开展文明对话,一如既往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提出五周年之际,我们重刊《文明》杂志实践“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部分成果,以飨读者。今天,刊发《文明》杂志2019.03期纪念专稿。
纪念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提出五周年中国面向新时代的文明观——纪念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五周年
本文选自《文明》杂志2019.03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文明宣言】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第一次系统地向世界阐释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是文明交流互鉴,完整提出中国面向新时代的文明观,这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宣言”。在探索中国梦的文化实现之路上,《文明》扎根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以新的方式实践着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相融合,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让中国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
△纪念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三周年《文明》2017年3期
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化着我们对文明演进规律的认识,也彰显着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2015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暨第38届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为了纪念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演讲,《文明》特别策划推出完整刊载“2014文明宣言: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演讲”的《中国世界遗产》特刊,成为大会指定唯一文化读本,也是第一个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的国家文本,受到世界各国代表的好评与广泛关注。
世界遗产不仅是人类的文明记忆,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文明》策划推出《“一带一路”上的文明记忆》特刊。该刊通过全方位精彩视觉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丰富多样的世界遗产与文化内涵,成为与会者最喜爱的文化读本,受到多国政要、大使和各国嘉宾的欢迎。
△《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系列珍藏特刊Ⅰ《文明》2015年11~12期(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的第一个国家读本)
《文明》一直同时将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和纽带,以此来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继2012年伦敦奥运会《文明》创造性地推出“《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Ⅰ”之后,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期间,《文明》又推出“《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II”,将数千年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历史场景融汇于一卷,在有效传播展示奥林匹克文化的同时,成功传播展示中华文化,并首次将所有奥林匹克城市联合在一起,与世界共享奥林匹克文化之美。
2016年2月,《文明》杂志推出《冬奥·北京与冰雪文化》特刊,率先开启了中国春节和奥林匹克世界两大文化的融合之旅。
△《文明》创刊十五周年纪念版《文明》2016年12期
2018年8~9月,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文明》策划推出《北京:世界首个双奥之城》专刊,展示“现代奥林匹克从巴黎到北京,奥林匹克文化从北京传向世界;从奥林匹克的世界梦到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丰富的内容,受到广泛好评。
从2019年开始,《文明》杂志将再次为奥运这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国际性平台增光添彩,开启《2019~2022相约北京,共享中华传统节日与世界冬日节庆:感受冬天里的美好世界》系列特刊,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节日和世界冬日节庆的无限魅力。
△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习近平主席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凝结着中华民族在长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着对人类文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集中表达了我们所秉持的文明观。五年来,《文明》杂志始终倡导“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2018年,《文明》获得国家出版最高奖暨中国出版政府奖。拥有5000年中华文明的宏大资源和世界文明交流的巨大空间的《文明》杂志,将一如既往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载体,做中国国际新形象的高端传播者。
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影响世界文化自立看文明 文化自觉知中国 文化自信走世界文/娄晓琪
娄晓琪 博士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文明杂志社社长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向世界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讲,提出了新思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在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在国际社会最大的文明交流平台做出关于未来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新倡议,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习近平主席运用东方文明的智慧在国际社会第一个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这也是拥有五千年连续文明发展史的中国领导人首次面向未来发表关于人类文明发展新思想的正式演讲。
△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丁林摄)
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尺度,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显著特征,互鉴是交流的维度和连续性过程。习近平主席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深度揭示文明的三大定律: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性规律;二、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性规律;三、文明进步构成文明圈相互影响的主导性规律。
习近平主席从根本上宣示了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大融合,宣示了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进程,宣示了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宣示了中国融入这个进程的决心并将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图为演讲大厅现场。(中新社发 王保胜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态势交融阶段,单一或局部简单的方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预测人类全球化共同未来,提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主席发表这篇著名演讲五年来,我们从《文明》杂志参与国际传播的经验中,总结了文明传播主体的“三自原则”,即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作为长期关注文明话题的研究者,当我第一次听到习主席谈“文明交流互鉴”时,心中豁然开朗:我们倡导“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内容。
△从驼铃声声的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繁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轮回中,新疆灿烂的民俗文化不仅从未湮灭,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态承担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觉的行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态度承担起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责任,以中华文化品牌的筑造搭建起文明对话和文明交融的桥梁。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是国际交流与发展对话的指南,贯穿于其中的“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付诸实践的积极尝试和有效行动。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雄伟壮丽、宛若龙形。(摄影/王悦)文化自立看文明:就是自立地发展出文明形态的主体
看文明,就是认知拥有五千年底蕴的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与本质;看文明,不仅仅只是看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看世界文明的历史与发展,以此体现我们文化自立的姿态和基础。
“文明”作为实体范畴与“自然”相对应,构成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文明”作为价值范畴,与“野蛮”相对应,是先进可持续文化的集成与认同标准。“文明”作为哲学范畴,与不文明和反文明的意识形态相对立,是追求思想进步和精神升华的基本动力。
△故宫角楼。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被公认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和窗口。
什么是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是指相同或不同文明形态的社会主体之间,以平等友好的态度进行双方或多方动态持续的交往活动。这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基本形态和主流模式。文明互鉴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
人类文明史的总体进程是什么?就是互相学习、交流互鉴的发展过程。此类史实事例不胜枚举,因为任何民族原创和继承的文明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导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而这种景观本质上就是文明传播与交流互鉴的结果。
△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古都的圣玛丽亚锡安古教堂前,正在举行一场神圣的祭拜仪式。
如果我们以公元前五千年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塔萨文化为标志,加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型聚落文化,有考古证据的世界文明史至今已有七千年。七千年来,文明作为人类发展辉煌成就的集合体,发展出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犹太、古巴比伦、古希腊、古波斯、古罗马、古非洲、古印第安、阿拉伯、拜占庭、大蒙古等无数种文明形态。
众多文明遗址和文化遗存中发现的考古材料总是存在其他文明的传承标识和其他文化的影响证据,而各大文明体的典籍所记载的文化技术交流的事实就更多了。
△阿克苏姆古王国位于今埃塞俄比亚东北边陲。阿克苏姆方尖碑由花岗岩构成,高24米、重180吨,据称已有1700年历史,是埃塞俄比亚文明的象征。
青铜冶炼技术的东西方传播、罗马大道的开辟、丝绸之路的形成、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古希腊学术思想的传播、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传播、佛教与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国四大发明和东西方数以千计工艺技术的相互传播,东西方文学的大交流……甚至今天人类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也是东西方和南北方农业畜牧业交流的典型成果,更不用说科技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播。
△华夏古乐音乐会上的编磬。天然石片按不同音高次第有序地成列悬挂,称为编磬。磬音铿锵、清越、穿透力强。磬与编钟合奏,金石合鸣。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通过不断地文化交往与融合,积淀起中华文明最深层次的智慧与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其中“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念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古代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他们的著作早在18世纪就已经传播到了西方,而且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历史证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一个主要形态,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这就是文化自立的主要内涵。
△2017年5月14日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这是演员在表演节目《千年之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面对世界发展大势,面向世界开放学习,在探索实践的风浪中学习融合、在创新中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日趋成熟。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再次凸显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共通性,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文化自立的姿态为世界贡献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
文化自觉知中国:就是清醒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坐标系中的位置
知中国,就是解读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及其在当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知中国的本质过程应当是知世界,在知世界的过程中知中国,以恢宏的国际视野、以学习和比较的精神了解自我,认知自我,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这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补短扬长,自主适应,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自己的位置,达到自觉。我们自觉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就像河流,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河流需要不断地前行而滤清杂质,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海。
△周口店北京人生活场景复原图。
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成果,但同时也导致现代人精神的无家可归。许多西方学者将目光投向东方丰富的人类传统文化宝库。相对于那些已经灭绝或断裂的文明,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必有其符合人性本质的共通价值存在,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存在着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与可持续基因。这需要我们深刻认知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和合”“中和”精神特质,在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百年之后,重新认识和反思我们自己的文明品质正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及文化发展失衡的重要途径之一,达到文化自立的文明境界。
△贝希斯登铭文。发现于今伊朗境内的著名石刻,用古波斯文、巴比伦文、埃兰文三种文字刻写而成,其中记载了花剌子模、巴克特里亚、索格底(即今撒马尔罕)等古代中亚名城的信息。
千百年来,经济、教育、科学、文化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彼此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桥梁,没有政治色彩、意识形态分歧的互联互通、相知相识更为持久和稳定。但是冷战结束近30年来,一些在两极格局下被掩盖的问题逐渐爆发,一些地区变得动荡不安。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家政治经济的利益矛盾深化、文化冲突越来越普遍化。
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坚定不移地捍卫联合国“于人之思想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的理念,在尊重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间开展对话交流创造条件,增进了人类社会对正义、法治、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表演。
面对文明交流这个永恒话题,几千年古老东方智慧的浸润让中国给出了启迪人心的回答:用“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念来对待不同文明,这是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比天空更高远的理想之梦。
中国是世界的舞台,世界是中国的舞台。这既宣示了我们开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怀,又宣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理想。因为文化交往是双向的和多向的而且是动态的,其目的是交融和再生,当然也会有交锋甚至碰撞,但交流的结果必然是推动文明融合中的多样化发展,我们需要文化自觉地推动世界文明的丰富和繁荣。
文化自信走世界:就是自信地传播文明交融的价值
走世界,就是建构关于中国和世界共享的自然风物、人文哲理和精神体系。只有走向世界,才能达到文化自信。走世界就是凭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底蕴,主动而自觉地学习、汲取、理解当今世界文明的大趋势,形成自立自主走向国际的文化品牌,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人类文明共同价值中的和谐精神和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日本京都真正极乐寺藏大永四年(公元1524年)纸本设色《入明日本堪合贸易全图》(局部),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中日海上交流的盛景。
因此,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指引我们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塔,让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让先进文化、可持续文化和共同的精神价值凝聚中华儿女,和谐世界万邦。
在21世纪的今天,数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方式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2008年1月5日,伦敦爱乐乐团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国家大剧院坐落在中国首都北京长安街上。正像汉唐盛世的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样,马可·波罗13世纪就来过北京的前身元大都,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就在这里形成。
中华文明的转型升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意义与功能是巨大的,在世界历史上开创了文明传播与交流互鉴新的格局,在弘扬人权伦理与公平正义、文化传承与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共存等文明价值方面,中国的文化自信起到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往往会突破民族或国家的界限,能够在相互作用的交流过程中共同获得加速的发展。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依存性与互补性。因而丝绸之路便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古代国际文化交流路线,被视为文明交流的典范和象征。
△江苏,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重要海陆转换枢纽。江苏连云港,一尊铁轨和船锚相融相连的雕塑矗立在港口码头,寓意“铁路与码头在这里交汇”,也意味着新亚欧大陆桥与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衔接。(摄影/周剑生)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的今天,需要更多地关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意义至少不亚于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保持这种多样性,有利于全人类的交流互鉴,有利于持续发展和共同进步。
在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世界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大大展开。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7日首次提出并被称之为“伟大的创意”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其所提倡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则贯穿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实践过程。
△2005年5月9日,第50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特别会议,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新华社记者 赵鹏摄)
今天,“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文化融合与文明发展的快车道。“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彰显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就是要与世界各国一道,给世界提供四个层次的公共必需品:
1.和平交往的政治空间;
2.共同繁荣的价值目标;3.文明交流的共享模式;
4.文明互鉴的发展平台。
习近平主席先后多次阐述“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从“国与国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视角。
如今工业文明的成果巨大,但生态灾害不期而至,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并存,恐怖主义和战争冲突始终是文明的大威胁。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今天,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基础的共存、共通和共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型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这届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在世界历史上,无论灾难、屠杀还是战争、强权,都不能剥夺人类固有的梦想之“特权”。对于每一个人,梦就是一种希望,就是一种向往,一种理想,一种对未来的期冀;对于人类,它则是集体的记忆,凝聚的共识,奋斗的目标,行进的方向,也是为实现那一梦想而生发出来的全人类的热情、动力、牺牲和担当。这就是和平梦、发展梦、共享梦,也就是文明大同梦。
习近平主席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代表的是一个伟大国家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大展示,既有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集聚了世界文明的宏大资源,影响久远。
今天,在世界文明浩浩荡荡的伟大进程中,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我们生逢其时、责无旁贷。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正引领我们脚踏实地地走在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文明大道上!
精彩版式呈现
【编者按】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演讲——2014文明宣言。他从人类发展和世界变革的角度系统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这次演讲就是中国面向世界提出的文明宣言。
为了纪念习近平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演讲一周年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由文明杂志社精心策划编辑出版的2015年11-12期合刊特别推出“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系列珍藏特刊I:《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该特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上向近200个国家的约2000名世界各国与会代表赠送,深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秘书处高级官员和世界各国与会代表的好评。
△2015年11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召开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郝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交流、探讨《文明》杂志2015.11-12期《中国世界遗产》特刊对世界遗产的传播模式。
以一个国家文化为主体内容的刊物用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来的首次。《文明》杂志推出的“中国文化读本——《中国世界遗产》”成功实现了在联合国最高文化交流平台上展示传播中国文化零的突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高级官员就《中国世界遗产》特刊的细节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一对一的探讨。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记者纷纷从巴黎教科文组织38届大会现场发回报道,国内外众多媒体和门户网站进行了刊载。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报道的题为:“纪念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一周年特刊获好评”;人民日报记者的报道题为:刘延东与博科娃撰文:推进文明国际传播和世界遗产保护;光明日报刊发报道题为:《文明》杂志推出“中国世界遗产”特刊;解放军报刊发题为:“纪念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一周年特刊获好评”的报道;中国日报记者报道的题为:《文明》杂志推出中国世遗特刊、纪念习主席教科文讲话一周年。
纪念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一周年特刊获好评
新华社巴黎11月5日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暨第38届大会3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由《文明》杂志特别策划推出、纪念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一周年的《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系列珍藏特刊I《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在大会期间受到与会代表一致好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分别为特刊撰写署名文章。
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约2000位代表参加了本届大会。与会联合国高官和代表认为,特刊内容丰富、易于阅读和传播,很好地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世界遗产取得的成果以及中国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所形成的辉煌文明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会场,与会代表在阅读《中国世界遗产》特刊。
刘延东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延续和进步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记忆。保护好这些世界遗产,不仅是尊重和留存人类文明成果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她表示:“中国政府将积极推动文明对话,继续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同时,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和平、人类繁荣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博科娃在文章中写道:“中国领导人的远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不谋而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应该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传播与信息等‘软实力’携手共进,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此外,她也对《文明》特刊出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召开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高级官员在交流、阅读《中国世界遗产》特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整体展示中国文化的好方法。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系列珍藏特刊I《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主要内容由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全文、刘延东和博科娃署名文章及世界遗产专家文章构成,同时配有275张中国世界遗产图片,图文并茂地全景展示中国48项世界遗产及中国为世界遗产保护作出的突出贡献。
刘延东与博科娃撰文推进文明国际传播和世界遗产保护人民日报巴黎11月4日电(记者王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暨第38届大会3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来自全世界近200个国家的约2000位与会代表参会。由《文明》杂志特别策划推出的《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系列珍藏特刊I《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在大会期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秘书处高级官员和与会代表的好评,认为《文明》特刊内容丰富、易于阅读和传播,很好地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世界遗产取得的成果,以及中国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所形成的辉煌的文明成果。
《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珍藏特刊是为了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暨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一周年,由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新平台的《文明》杂志出版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文明典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召开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高级官员在交流、阅读《中国世界遗产》特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整体展示中国文化的好方法。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其署名文章中指出:“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延续和进步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记忆。保护好这些世界遗产,不仅是尊重和留存人类文明成果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她表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暨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文明》杂志推出《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系列珍藏特刊I《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是推进文明国际传播和世界遗产保护的一项具体行动,我表示由衷地感谢与祝贺,也借此向所有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文章中写道:“中国领导人的远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不谋而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应该通过教育、文化、科学、交流和信息等‘软实力’携手共进,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此外,她也对《文明》特刊的出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召开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高级官员在交流、阅读《中国世界遗产》特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整体展示中国文化的好方法。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公约》30周年,中国有48项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次演讲就是中国人面向世界提出的文明宣言,倡导和呼吁世界各国尊重人类发展所创造的文明成果,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而保护世界遗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珍藏特刊是纪念落实习近平主席这次演讲精神的重要成果,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有效方式,也是推进文明国际传播和世界遗产保护的一项具体行动。
在精耕深作中与世界融通——《文明》杂志十五年国际传播启示本报记者/袁永君 杨倩
本文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3日 要闻06版)
2016年12月26日,《文明》杂志收到一封来自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热情洋溢的贺信,这是国际奥委会给这本中国杂志发来的第二十八封官方信函。
《文明》自2001年创刊以来,15年间得到3次国际奥委会全球授权,向世界独家发布奥林匹克专题。
跻身国际高端传播平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6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共同认可的合作伙伴。
这本带有民间色彩的杂志在奥运文化、文明交流等领域持续精耕深作,“不媚、不急、不妄、不偏”,从北京走向世界,主动参与国际传播体系并发挥出“中国影响”,为融汇中西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声音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厚积-用中国语言讲世界故事
缘起2004年,正值奥林匹克圣火首次全球传递,《文明》策划并制作了一期特刊,这本特刊在雅典奥运会开幕时由中国代表团送到国际奥委会手中,其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全新诠释得到罗格和萨马兰奇的一致赞叹。
经国际奥委会全球独家授权,《文明》相继推出《奥林匹克与中国》《奥林匹克与文化》等10本奥运系列珍藏特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罗格代表国际奥委会将其作为第一套“奥林匹克文化读本”,赠送给参会所有成员。罗格称赞,“这不仅是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人民留下的财富,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
2008年,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媒体机构申请首发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宣言》手稿和内容,其中也包括他的家乡法国。《文明》再次脱颖而出,获得独家授权,用中法英3种文字向全球首发。这是120年来,唯一获得国际奥委会授权,代表官方传播展示其文化的刊物。
《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博士说:“中国人以中法英3种文字向世界首发重要文献,其立足点正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诠释、解读与传播。”
2012年至2016年,《文明》两轮重磅推出的“《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Ⅰ、Ⅱ”及国际奥委会授权的一系列活动,借奥林匹克载体,连接所有 奥运会举办城市,融汇东西,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现任奥委会主席巴赫就任后签署的第一份文件,就盛赞《文明》“所开创的传播新模式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的创 举。”
同奥林匹克传播一样,《文明》专业主义的追求使其于精微处求广大,形成深厚积淀。早在2004年、2007年,他们两次深入探寻海上丝绸之路,《沉没的丝绸 之路——破译失落的海洋文明之谜》沿途探寻郑和船队轨迹,并以《21世纪丝绸之路再发现》《植物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等为主题,策划“全球文明对话”。中国 目光所及,是带给世界的一笔笔精神财富。
-融汇-从北京到世界,拓展发声平台与空间
《文明》的成功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国际传播现象。
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评价:“《文明》非常注重从社会文明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阐释世界,人文内涵很厚重,揭示问题很深刻。”
2015年,由《文明》推出的《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大会唯一指定的文化读本。200个国家约2000名代表,这个世界最高文化会议70年来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以一个国家为主题的文化读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阐述了选择《文明》的理由:《文明》内容丰富、易于阅读和传播,很好展示了中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成果,以及中国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所形成的辉煌文明成就。同时,为各国传播本国世界遗产提供了重要参照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频认为:“《文明》能够把国内国际政治传播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不断拓展国际传播的空间,是专业积累、融汇能力的延伸与升华。”
2016年《文明》特别策划推出《中美人文交流》特刊,成为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全体会议唯一读本,开创两国交流对话传播的新范式。这期特刊引人入胜,人文 视角尤其易于国外受众理解。策划从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起航赴华开局,全景回放两国关系232年历程,尽现两国人民友好情谊,成为中美人文交 流机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总括。其中,第一部分“中国梦与美国梦: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与中美交往”引领了与会嘉宾的对话主题。
15年致力全球高端文化传播,10余国首脑,20多个国际机构及城市政要,60余国大使都曾为《文明》撰稿或致信致函。《文明》已成为深受国际认可的中国文化传播平台。
-薄发-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启示
《文明》积多年传播经验,在国际传播领域异军突起,赢得众多国际平台尊敬,为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启示一:内功决胜,优质内容的高地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文明》提出“四不”方针,申明办刊立场,即“不媚、不急、不妄、不偏”。
这是《文明》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不媚于时俗,不急于求成,不搞话语霸权,不片面下断语。中国的国际传播可以从这个原则中吸收养分,明确定位。
《文明》团队的选题执行,注重结合专家和专业机构。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认为,中国国家话语权构建,同样需要选择一些专门机构,挖掘整理适合融入世界的文化内容,避免零散和低水平徘徊,内容先有优质生产,才有强势输出。
启示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价值独具,中国发展备受瞩目,文化“走出去”应有使远人来之的实力和定力。娄晓琪说:“中国本就站在世界历史文化的高地,我们只需轻轻擦拭,就会看到金光灿灿的文明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明》不是打造出来的,是中华文化千百年的积淀孕育了它。”
今天中国有了实质性的国际影响力。正因如此,世界各国一直紧盯中国的变化。《文明》的发展,正是乘势而起。中国参与国际话语体系,依靠的是民族复兴的上升曲线,当有实力、有定力。
启示三:借力打力,必须尊重规律,善于借势当今的国际传播格局,解构西方话语范式,重构新的话语体系。
多名专家认为,《文明》创造的奥林匹克传播案例,是运用中国方式讲述世界语言。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认为,奥林匹克源于西方,《文明》却从中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借力打力,产生了巨大的中国影响力。
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认为,基于西方话语体系的“解读中国”并不能使西方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崛起,当善于解构和重构。中国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编辑:田静雯
责编:许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