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五一劳动节小长假第二天,你在过节还是在上班呢?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按照一周工作五天来算,中国人平均每天要工作9.2个小时。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标准工时是每周40个小时,就算生产经营情况特殊,也得保证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每周的工作时间加在一起不能超过44个小时。
还记得去年7月,社科院发布过一个报告,建议2030年实现4天工作制,每天工作9小时届时,国家就可以取消每年通过前挪后借,形成的黄金周或小长假制度。
才过了不到一年,4天工作制还没有实现,但每天工作9小时倒是提前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是中国人突然变得勤劳了吗?
梳理了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发现近十几年来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
没有一年低于44小时上限
2018年5月,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第二次时间利用调查工作,北京调查总队对全市1700户(城镇1280户、农村420户)居民家庭开展了入户调查,调查对象为15周岁及以上常住成员,实际调查4238人其中,男性2063人、女性2175人。
结果显示,对于北京市居民中参与就业的人群来说,每天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34分钟,交通时间为1小时29分钟。
青年人(15-39岁)的平均工作时间为10小时
中年人群(40-64岁)为8小时5分钟
老年人(65岁以上)为5小时48分钟
据《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工资劳动者超时工作相当普遍报告显示,有42.2%的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长大于8小时,中国人每天有酬劳动平均时长为5.44小时,这比声称自己加班严重的日本人还要长。
为何中国人的工作时间这么长?很多加班其实大概率因为——劳资双方地位差距过大、企业人员配置不合理制度或科技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而在这些说延就延的工作时长里,到底有多少是有效的工作也值得商榷。
在加班文化盛行的日本,日本中京财经研究所此前的研究显示,超过70%的受调查企业承认因加班导致疲劳工作、效率下降的代价,已超越额外工作带来的收益。
除了工作时间长另一个导致效率降低的因素是,很多员工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休假。
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起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
除去工作和睡觉,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为2.27小时,较三年前(2.55小时)有所减少;
其中,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居民每天休闲时间更少,分别是1.94、2.04、2.14和2.25小时。
相比而言,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国民每天平均休闲时间约为5小时,为中国人的两倍。
除了休闲时间不充分之外由于带薪休假制度尚未全面落实我国居民休闲时间也不均衡、不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对全国2552名在业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40.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带薪年休假”;
4.1%“有带薪年休假,但不能休”;
18.8%“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但不能自己安排”;
而“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且可自主安排”的仅占31.3%。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迈入新时代,提升幸福感已成为政府决策关注的焦点,随着居民休闲意识的提升,休闲愈来愈成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因子,所以一到长假大家都争先恐后往景点跑,也就不难理解了。
《北京日报》曾发表过姜忠奇的文章《驳斥加班文化 “5+2,白加黑”不值得提倡》在此节选部分——
身在职场,总会遇到急难险重的活儿,偶尔加班加点在所难免。但放眼望去,披星戴月的“连轴转”似乎成为很多行业的一种常态。一些企业、单位肆无忌惮地宣扬加班文化,推行“狼性管理”,更有甚者,直接喊出“5+2,白加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一些企业、单位将“超负荷”“全年无休”乃至积劳成疾作为先进典型的“闪光点”大加推崇,“积极加班”成了考察工作表现的隐性指标。这一切的一切,已经不再是强调爱岗敬业,“工作第一、休息第二”,而是倡导“只要工作,不要休息”。
休息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法定权利之一。休息日的多寡,某种程度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志。英国工业革命之初,工人日工作时间可达13至16小时,为维护自身权益,改善劳动条件,英、美等国工人进行了顽强抗争,直到20世纪上半叶,“8小时工作制”才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开来。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在1960年明文规定,全国各城市一切单位必须实行8小时工作制。在此基础上,又经历了“大小礼拜”制,直到1995年“五一”,现行的双休日制度才最终定型,此后又逐渐出现了小长假、“黄金周”、带薪年休假等等,让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进一步增加。可以说,休息多了,既得益于生产力的提高,也得益于法治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加班常态化,不仅让很多人感到“身体被掏空”,也透支着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一味做加法却不做减法,还会催生畸形的社会亚文化,滋长形式主义的“秀场”。在这种环境压力下,很多人是“领导不下班,我也不敢走”,或者认为休息时间工作,才能彰显自己的勤奋;节假日、下班后开会,才能表达任务的重要;遇事不下发“通知”“意见”、讲话稿不连篇累牍,“分量”似乎就不够,“重视”就体现不出来。实际上,有数据显示,一个人一周的最佳工作时间是50小时左右,一旦这个数字达到90小时,工作效果和55小时几乎一致。过度加班大搞“疲劳战术”,往往徒劳无功,反而疑似作秀,助长了功利投机的职场风气。
幸福生活需要不断奋斗,但奋斗并不代表无止境内耗和违法的行为,希望未来,我们的劳动能更有价值!
编辑:张颖颖
责编:许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