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保健品,为了卖出高价,一些厂商把保健品吹得神乎其神,这让不少老年人深信保健品功效,甚至当药品购买。
20日上午,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2020年起全国所有保健食品须醒目标明: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今后,保健品市场或将告别“包治百病”“灵丹妙药”式浮夸宣传。按照该《指南》,有哪些新标注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一起来划下重点。
1、黑体字标注: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按照该《指南》,保健食品标签设置警示用语区及警示用语。警示用语区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
警示用语区内文字与警示用语区背景有明显色差。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印刷,包括以下内容:“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且当主要展示版面的表面积大于或等于100平方厘米时,字体高度不小于6.0毫米。当主要展示版面的表面积小于100平方厘米时,警示用语字体最小高度按照上述规定等比例变化。
2、清晰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指南》明确要求保健食品在产品最小销售包装(容器)外明显位置清晰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如果日期标注采用“见包装物某部位”的形式,应当准确标注所在包装物的具体部位。
3、投诉电话与“保健功能”字体一致
《指南》还要求,保健食品标签标注投诉服务电话、服务时段等信息。投诉服务电话字体与“保健功能”的字体一致。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保证在承诺的服务时段内接听、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并记录、保存相关服务信息至少2年。
新闻多看点
虚假宣传、非法添加,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
长期以来,不少保健品牌抓住老年人等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洗脑营销,以致不断有消费者深陷其中。2017年以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9部门查处保健品违法违规案件近6万件,案值30多亿元。“神药”“包治百病”几乎成了这些保健品的招牌幌子。
2019年5月,湖北警方公布的这种爱之康公司主营的丹活胶囊,在现场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位自称是某医学院的专家教授的男子表示,只要服用了这种胶囊,不但能够补钙,还可以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疑难杂症。
健康讲座现场:身体有大病、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的没关系,它能够把大病给你控制好,让疾病不再继续恶化,让并发症晚来二三十年。
除了夸大保健食品功能、虚假宣传,更有部分违法者在保健食品中非法加入药物。2019年6月,浙江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这种仁和胰宝胶囊,对外宣称具有降血糖功效。
据不法分子交代,他们的产品之所以销量这么大,就是因为服用者感觉这些保健品的降血糖效果非常明显,因而多数都会回购。而事实上,这些效果都来自里面被非法添加的药物成分。
浙江省台州市市场监管局稽查支队队长 应建德:
1颗降糖类的类似保健食品里面,含有相当于8片的格列本脲成分,再加上4片的苯乙双胍成分,相当于1颗里面就是12颗的药品成分。如果有人对这种药品敏感,对他的身体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保健品市场中,还存在着免费礼品、假借公益、夸大承诺、“专家”讲座、现身说法、“亲情”服务、免费旅游等常见套路。下一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还将进一步严格保健食品准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保健品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媒体报道不断,相关部门也不乏整治措施,但从目前来看,保健品市场的问题要想连根去除很难。而给保健品标注警示用语,作为一种治理上的创新,值得尝试。
诚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保健食品的警示语一出,就能立竿见影地解决所有问题。要整治“保健”市场的虚假宣传乱象,需要企业自律、恪守底线,需要监管持续发力、保持高压,还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治疗疾病”转给爸妈看!
编辑:田静雯
责编:许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