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年近七旬的梁火有走出家门,一边散步一边晒太阳。“阿梁叔,出来散步系么?”村民亲切地与他打招呼。梁火有在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家每天进出的主村道,就是十几年前梁火有牵头捐资,帮助村里修好的,村里还有一条专门以他名字命名的“火有大道”。
1950年出生的梁火有,早年外出闯荡,珠三角地区日新月异与家乡发展举步维艰形成的明显对比,让他深受感触,立志捐出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帮村里改善交通条件。几年之间,梁火有多次牵头捐资,为村里修筑主村道、田心学生路、“火有大道”等几条硬底路,为村民发展脱贫创造便利条件,成为上村村践行“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第一人。
梁火有与他捐资修筑的“火有大道”。
敢想敢做
多领域创业闯出一片天
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的梁火有并不满足于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于1979年离乡外出,进入龙门公社(今龙门县)工作。1987年,梁火有敢为人先,尝试“种养结合”农业模式,率先种植5亩2000株龙眼树,饲养450只母鸡并设立孵化场。经过精心打理,龙眼树顺利挂果,孵化场每月产出鸡苗15000多只,随着效益越来越好,梁火有很快便成了当地的“万元户”。
梁火有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回忆当年村里修路的场景。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90年代的深圳号称“遍地都是机会”。敢想敢做的梁火有同样不想放过,而且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很快就抓住机会。当时深圳市场上还没有煤气,每家每户使用的都是煤球。梁火有盘下一个煤球厂,正当煤球厂生产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降临在他身上。1994年,连续的阴雨天气让整个市场上的煤炭原料变得极为紧缺,而此前不久,梁火有刚从湖南、江西等地大量采购煤炭原料。就这样,梁火有的煤球厂产量从每天一两千个飙升到一两万个,一直供不应求。
煤球厂可观的盈利并没有让梁火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给客户签单、送货的过程中,梁火有留意到各家工厂在包装运输的环节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尼龙纸。“这些尼龙纸来源于千家万户,能否将其回收加以利用,重新转换制造成进入千家万户的产品?”带着这样的思考,梁火有开始第三次跨领域创业,开办塑胶再生有限公司。通过回收尼龙纸,进行分解再加工,制成胶粒半成品,成功销往浙江、上海、河南等地,公司每月营业额超过100万。
牵头出资
为村里修好几条水泥路
亲历并见证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每每回乡,上村村发展举步维艰的现状却总让梁火有忧心忡忡。2000年的上村村,人居环境较为落后,村里大都是泥土房,各条村道坑坑洼洼,碰上雨天,道路泥泞、污水横流,村民生产生活大受影响,更别提脱贫致富。这些场景,梁火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梁火有捐资修筑的第一条主村道。
原上村村围子小组组长刘王兴回忆,梁火有最先找到自己,表达了捐资帮村里修路的意愿。“他当时跟我说,自己常年在深圳走不开,希望带头出点钱,交给村里拿来修路,让我帮忙把事情做好。”刘王兴说。第一次有外出乡贤愿意捐资修路,时任上村村委副主任的古春波非常积极,他马上找到梁火有商量修路事宜。“路面厚度做15公分还是有点薄,长远考虑,还是增加一点吧。路修好了,村里给你立个牌子!”就这样,在梁火有带头捐资下,村委会发动村民积极响应,齐心协力将村里出入的主村道修好路基,铺上石沫。2002年,上村村第一条水泥村道正式通车。
“火有大道”。
“我虽然走出去了,但我的根还在这里。看到村里发展比较落后,我决心尽量用自己赚到收入的十分之一,拿来帮助村里建设发展。”事实上梁火有也做到了,2004年、2005年,他先后牵头捐资,为村里修筑村道。村委和周边村民为感谢梁火有的贡献,将修筑的其中一条村道命名为“火有大道”。
发挥余热
当好共建共享理念宣传员
2005年,55岁的梁火有正式成为一名党员,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将家乡发展的愿景和村民脱贫的期盼装在心中。在了解到周边学生需要踩着田埂小道上学的情况之后,梁火有再次牵头,亲自带着村委干部登门拜访寻求乡贤的支持。2009年田心学生路修筑完毕,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成功得到解决。
上村村的硬底水泥路。
梁火有告诉记者,自己做这些事是想抛砖引玉,发动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行列中来。事实证明,他多年来的身体力行是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上村村在筹建红色广场时,曾遇到资金紧张的难题。村民了解之后,主动提出无偿献出土地建设红色广场,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配合乡村振兴工作。
如今,退休回乡之后的梁火有依然闲不下来,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向村民宣讲发展利好的政策方针。“我自身创业的成功,最主要是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如今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同样为村集体、个人发展致富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希望大家都能抓住。”梁火有总说,自己的力量很小,就像大海中的一滴小水珠,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汇聚起无穷的力量,助推集体、个人取得长足发展。
编辑:田静雯
责编:黄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