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头: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抑郁症吗?【学生、老师、家长采访录音:痴呆的感觉/会出现自残/不能确定他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他情绪化很大。】他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情绪低落,但当人们意识到他的严重性时却只能轻叹一声:“为什么我没能早点发现……”【119电话录音:接线员:您好119/抑郁症患者:喂,姐姐,因为抑郁症我退学了,我现在就是很想去跳河。】抑郁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近?【采访录音:抑郁症患者母亲:刚开始是老师发现的,老师跟我说(了之后),(我)跑到公园里哭了十几分钟。】抑郁症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采访录音:河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杨燕:经常发脾气,看到什么都烦,甚至用圆规、刀片划伤自己。】《教育1+1》今日关注——青少年抑郁症。【采访录音:河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杨燕:抑郁症就像我们感冒一样,每个人都可能会中招。做一个相关的治疗,我们也是可以把病治好的。】
主持人: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教育1+1》,我是燕子。本期节目我们来关注青少年抑郁症。
【新闻报道音频:日前,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并在答复当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渠道推进青少年抑郁症防治工作。】
主持人:教育部的答复指出,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此高度重视,根据中央有关工作部署,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今天我们请到河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杨燕和河源市一片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部主任王微,一起来谈一谈共同关注青少年抑郁症。首先请出两位,两位好。
杨燕:主持人好,我是来自河源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杨燕,平时我的门诊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处理青少年的情绪问题。
王微:大家好,我是一片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部主任王微,我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
主持人:请问两位在接触心理疾病的诊治中,学生患者多吗?确诊患有抑郁症的占比大概有多少?
王微:从我的个案当中,如果有十个个案,那么有七个就是有抑郁症状的。因为我的工作主要是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所以七个这个占比已经是非常高的了。
杨燕:我这边门诊平时的话青少年也特别多,那在青少年的这个群体里面,抑郁症的症状的一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虽然我没有做一个深入的统计,但是估计应该也达到了80%以上。
主持人:这两组数据真的是让人触目惊心。那到底什么是抑郁症?我们在请两位专家来解释之前先来听一听学生、老师、家长对抑郁症有多少的了解。
【采访录音】
记者:你觉得你们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吗?
学生们:没有。
学生:痴呆的感觉/会出现自残/没有人关心你的时候吧,就觉得比较孤独,也容易产生抑郁。
老师、家长:小小年纪的,有什么好抑郁的呢?/(我)不能确定他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但是我觉得他情绪化很大。在听写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这个字不会写,然后马上哭。
主持人:从刚才的采访录音当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人其实对抑郁症不太了解。那么什么是抑郁症?症状有哪一些?
杨燕:其实我们每个人平时都有喜怒哀乐,也有情绪高低,本来这个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的。一般来讲,如果我们的情绪低落的时间超过了两个星期以上,我们对平时感兴趣的也不感兴趣了,那这个情绪自己调整不来,可能就是说是否我们有抑郁症这一块的一个可能。抑郁症一般我们要看三个症状。一个是核心症状。核心症状是什么呢?是跟我们目前自己的处境不太相符合的一些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还有就是快感的缺失;第二个,是我们讲的心理症状群。心理症状群主要就像我们有些学生觉得我们头脑变笨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发呆的时间变长了,老是停留在以前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存在一些总觉得自己这个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的自卑情绪。严重的那还会干嘛呢?出现一些自杀、自伤的观念跟行为。还有一些不太典型的,可能会出现什么?不喜欢说话了、不动了。还有一些就是另外一种反方向,烦躁不安,很容易发脾气,甚至严重的可能还会总是觉得听到有声音在议论“我”,可能就到了出现精神病性的一个症状,这个我们讲的就是心理症状群;还有一个,就是躯体症状群。可能就表现在“不好睡了、睡不着了或者是睡眠过多了”,还有一些就是“身体的不适——胸闷、心慌、头痛”,还有一些就是“吃饭吃不下了或者吃的比以前更多了,总感觉整个人没什么精神”。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抑郁症症状):一个是核心症状,一个是心理症状群,一个是躯体症状群。
主持人:这其实不太好去辨认,这有点类似于说有时候我们情绪不佳或者说某一天身体不适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
杨燕:是的。
主持人:那王老师您怎么看呢?
王微:主要我们这边是把它区分为三低症状。什么是三低症状呢?首先,他情绪低落;第二,是他思维迟缓;第三,是他的活动量开始减少,叫三低症状。
主持人:其实,早在去年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工作服务工作的方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到了学生健康体检的内容,并且在各个高中还有高等院校当中率先实行。而近日,教育部又再次明确要将这个筛查纳入体检,可见校园抑郁症的筛查势在必行。为什么我们说势在必行呢?我想从数量上或者严重程度上可能都出现了一些必须要教育部更大力度来进行插手和服务的情况,杨院长怎么看待这个趋势呢?
杨燕:讲这个(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数据。在2020年心理健康的这个蓝皮书里面,有一个叫《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的报告。里面就显示,我们2020年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是24.6%。其中,轻度的抑郁检出率是17.2%,重度的已经到了7.4%。那从这个数据来看,几乎每四到五名的青少年当中,就有可能有一名出现了抑郁的症状。那这个数据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主持人:可能不少成人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什么抑郁症会找上学生这个群体呢?
王微:在我的个案当中,我就发现有个别的家长,他就认为孩子能有什么压力啊?你只管读好书就行了,又不用你奔波,又不用你挣钱的。其实不是的。你看现在这个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其实并不小,比如说学习的压力、与同学之间相处的这个人际关系的压力、与父母沟通不顺畅的压力,以及青春期成长过程当中理想和现实不同的这个压力。你看近年来那么多件让人痛心的孩子坠楼身亡或者自杀的这些新闻屡见不鲜地出现在我们视野,实在讲,如果不是太痛苦了,谁会选择放弃生命呢?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放下过去那种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认知,意识到现在的社会和以前不同了,不能再站在从前的那个视角来理解现在的孩子。因为现在他已经不是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了,现在这个孩子希望得到更多的就是情感上的支持。
杨燕:可能在我们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在懵懂中成长,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心理的价值观的定型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期。其实,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事情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主持人:那请教一下两位,在两位看来什么事情可能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微:比如校园霸凌,比如家长的不理解、不尊重,因为你还是小孩子,你什么都要听我的,你要被我所管束。还有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窦初开之后感情受挫,以及个别的老师因为区别对待而产生的师生矛盾;还有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其实这些都是矛盾、都是压力。
主持人:就是我们生活当中可能接触到的事情,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这个度过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
杨燕:是。其实孩子承受的压力里面可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刚才我们说到分析到的来自我们父母、来自于成年人对我们孩子的这个误解。我们古话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觉得我们年轻人这个愁都是自己找的。但实际上,越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误解,那可能我们大家对青少年内心的关注就越来越少。所以,我们才说为什么校园抑郁症的筛查势在必行。
王微:是的,其实我们国家教育部已经开始重视了。就从大数据当中,我们确实发现了目前青少年的这个心理变化。上个月月底,也就是11月29号,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会,那么这里面就提到了要部署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杨院,请问将这个抑郁症筛查纳入到学生健康体检,它有什么样的一个重要意义吗?
杨燕:我想从两点来看。那第一个的话我们借此对我们青少年进行了一个心理的科普,让我们青少年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一个心理的状况,然后促进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第二个,就是把这个筛查出来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干预,有句话叫解铃还须系铃人,疏导心理问题我们是需要对症下药的。
主持人:没错。
王微: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在很多学校、家庭以及现在的社会都会把这个心理问题当成是思想问题、当成是教育问题或者道德问题来对待,所以筛查抑郁症是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认真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的。
主持人:对。其实我们在聊抑郁症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我们仨小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些这种方面的倾向的时候,家长会认为你衣食、住、行都不缺了,为什么你还有这种想法,你就不应该有这种想法!接下来,我这还有一组数据想跟听众来介绍一下。其实抑郁症本身它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的第二大杀手,全球有3.5亿人患病,而且这个终身患病率是6.9%,这个几率是很可怕的,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对于青少年的抑郁症,它有什么不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也请两位专家来介绍一下。
王微:主要就是因为青少年他的这个心智发展还不成熟,那他们在情绪表达或者是行为上还跟成年人是有一些区别和差距的。
杨燕:是的。你看有些孩子一上学,他一看书就头疼、肚子疼,然后还跟劝学的父母去搞对抗,经常发脾气,看什么都烦。那甚至还有一些,用圆规、刀片划伤自己来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主持人:父母看到该有多么地心痛!
杨燕:对。但这个也许并不是孩子偶尔的不乖和青春期的叛逆,也许他真的是生病了。在平时我们的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很多青少年抑郁症的患者,他大部分的起病是比较缓慢的,他有时候早期可能只是睡不着,然后没精神、吃不下饭,可能就是(出现了)一个躯体的症状。
主持人:而且这个其实真的很隐蔽!我们仨肯定都出现过这样的一些症状,但这跟我们真的得抑郁症还是有区别的。
杨燕:所以在早期有很多的青少年抑郁不被我们家长甚至我们老师发现,跟(接)着他就会出现一些比较典型的像刚才王老师所讲的 “三低”的症状,像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减退等等,那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的一个念头。我们有一部分的青少年他不能很准确地描述他自己的情绪跟感受,他往往通过行为来表达他的抑郁的情绪。他表现很厌烦,对啥都厌烦;还有孤僻,不跟人家说话了,以前可能跟同学相处的挺好的,现在就是独来独往;还有一些就是烦躁、易怒,甚至对家长、老师的一些批评反应过度,行为上可能就是不再跟朋友联系了,然后跟家人的关系也开始变得疏远。这个可能就是我们青少年(抑郁症),我们在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的一个地方。
主持人:这就是说我们要精确地去识别青少年抑郁症。首先我们要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状,它跟我们说到的这整个群体抑郁症状的区别是什么?杨院长、王老师,为了让我们各位听众朋友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什么是抑郁症,我们也专门采访了一位家里孩子患抑郁症的家长。这个患病的孩子是一位读初一的女孩,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患病,妹妹还小。为了更好地支撑起家庭,父母总是起早贪黑地工作,但平时也非常注意陪伴孩子。据孩子的妈妈反馈,孩子平时比较在乎别人的言语。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孩子妈妈的讲述来走进孩子的世界。
【抑郁症患者母亲的采访录音】
刚开始还是老师发现的。老师跟我说(了之后),我一个人跑到公园里哭了十几分钟,我从来没这样崩溃过。只是知道这个病会引起人自杀,或者说是得精神病,那是很严重的。可是我真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小孩身上,因为她表面上看起来很活泼。可是读到初中,你看到她写的那些日记,全部是死亡、坟墓。刚开始的时候,你看她的眼睛是空的,你知道吗?没有任何表情。记忆力下降,那个很简单的题,她就不会做了,她记不住了,你知道吗?生病的时候什么都不吃。崩溃的时候,她会掐她自己,两个胳膊都一条痕、一条痕,也有过死的想法。就睡不着,她夜里会醒。白天老跟我说:“妈妈,我好困,晚上我睡不着。”我说:“有病我们就看病,没病我们就当检查。”哄了她半天,给她哄到医院去了。当时医生没怎么说,他说还可以,属于轻症类,发现得比较早。然后,学校里有心理老师每个星期去引导她一下,等第二个星期再去复查的时候,就说比上一次好很多,当时心里的一块石头放下来了。其实,这个病真的很考验家长的耐性。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爆发,她爆发了你不能跟她一起爆发,要想怎么去开导她,家长一定要有比孩子还要强大的内心接受这个事情。
主持人:刚刚的这个案例,两位有什么样的一些看法或者是专业的意见跟我们听众朋友来分享一下。
杨燕: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父母的这个担心。其实,这个抑郁症就像我们平时感冒一样,每个人都有可能会中招。他并不特殊,他跟我们其他疾病一样,我们去看病、去吃药、去做相关的一些治疗,我们也是可以把病治好的。
主持人:我们说到的这个案例,妈妈首先是特别担心,老师跟她反馈这个情况的时候,她是自己去猛地哭了十几分钟。这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应该是情感世界的坍塌了。
王微:对,这里面也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我们也看到,当妈妈知道这个孩子生病之后,第一时间是要求这个孩子去医院的,所以她是重视这个事儿的。但这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这个孩子她是家中的老二、哥哥又生病、妹妹又小,所以她可能自己就觉得我要承担起这个家庭的重担。那么,这个时候她会自己给自己压力的。妈妈可能没给她压力,但是我们不排除身边的亲戚朋友、老师是不是把这个压力带到给她了。
主持人:所以我们要特别去关注一下孩子身边的人对孩子有什么样的一些言语,真的是影响到了孩子。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该第一时间去跟孩子谈一谈,让他真正地放下这个压力和担子。
王微:对,良好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那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也不清楚孩子学习的压力是不是大呀?在学校有没有(遭遇)校园欺凌?人际关系处理的怎么样?这些我们都不清楚。那么,只有家长和孩子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让孩子打开心扉,把这个心里话说出来,这非常重要。
主持人:这个例子里面家长是发现得比较晚一些的,其实(孩子)已经有一些明显的抑郁症状出现了。
王微:对。那我们说如果一个家长真的关心孩子,不会发现的那么晚,不会让老师第一时间发现之后,有了多次这种想法和自残的行为之后,才会去关注到这个事儿。那么这里面也不排除家长因为工作忙有那么一点点忽略。
主持人:但其实我们当中也提到了,父母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因此他们也非常地注意(多跟孩子相处)。但是,我不是很理解(的是)比如说孩子出现了这个手上掐的一条一条的淤痕,这真的可能是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身体的不重视了。因为孩子其实也跟妈妈提到了,比如说这种困——“我很困”。然后,“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这个妈妈是已经发现了,非常的好。但是,这里面是不是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家长不知道如何去辨别孩子是否患了抑郁症?
王微:是。家长可能只认为这个孩子是不是最近一段时间没有好好学习,然后你是不是晚上玩手机玩的太多了,这都有可能。
杨燕:对。平时我们在门诊里面也经常(听到患者家属)讲:医生,他就是晚上看手机看多了睡不着。其实,在这个个案里面我们也看到刚才王老师所讲到的这个孩子的压力,其实你看她的那些日记,她的主题是什么?死亡。死亡的主题是什么?没有希望。在平时生活里,我们也看到孩子的应对方式第一个是什么?自责,然后就是逃避。我们看到这个孩子她有求助,她说:“妈妈,我困了”,但是我们可能现在抑郁的这个知识的一个宣传确实还是稍微薄弱一点,像“什么题都不会做了”“犯困”其实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主持人:这孩子已经有意识到“我跟平时不一样了”,她去跟家长反馈,其实是想要寻求帮助。但家长因为对这个抑郁症的症状,包括这方面的知识的一个匮乏和缺失,因此他是不知道(自家孩子得了抑郁症)的,可能就是(以为)我们平时说的变懒了一些吧。
王微:对,因为不懂,所以会忽略,并不是说家长不爱孩子。
主持人:是的。而且家长做得特别好的一点就是他第一时间跟孩子商量,也哄着孩子去了医院,的确也看到了这些引导之后,正向的结果出来了。另外,学校其实有方面也做得特别好,因为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这个学校是有心理咨询室的。
王微:还有心理老师,说明学校也在关注这个事,比较重视。这个时候同时提醒各位家长,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或者发展了或者到很严重的程度的时候才去理解或者是关注到孩子,那在这之前是不是家长可以做一些什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主持人:如果家人生病了,我们都知道要关心病人,但你知道如何正确关爱抑郁症患者吗?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公益广告“正确关爱从认识开始,让一切充满希望”中寻找答案吧。
【央视公益广告:正确关爱从认识开始,让一切充满希望】
我的出现让他发生一些变化,他变得寝食难安、不愿和外界接触,只剩一具空壳。筋疲力尽的他感受不到任何快乐,开始尝试逃离这个世界。然而,一些东西又拼命地挽留他。为摆脱我,他尝试去接受自己,敞开自己,改变自己。他每一点改变,都让希望更近一点。
主持人:抑郁症的病况他有隐蔽性,他还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同时可能还会涉及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通过科学的手段做好抑郁症学生的识别,则是我们关注这个群体迈出的第一步。而我市的学生、家长、老师他们对抑郁症的了解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栏目组也走进了几所学校采访了部分人员,来听采访录音。
【采访录音】
学生:经常提不起精神/注意力集中不了/麻烦别人,这样子的话会觉得我是个负担/我们宿舍有些人就是可能学着学着,学到半夜就一直哭/类似于遭到校园欺凌之类的事情,又加上学习压力大,他后来就去外面看心理医生/我就害怕如果说我得上这种抑郁症的话,我就怕我妈也很难维持这个家庭/我爸爸每天工作到很晚,十一二点才回来,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老师、家长:这孩子平常在他的眼前都是活蹦乱跳、笑嘻嘻的,为什么孩子会得抑郁症,他都完全不知道/我们主要是看他这种不开心的症状持续了多久/现在慢慢的年轻化了。
记者:你发现身边有抑郁症患者你想跟他说什么?
学生:我不会跟他说什么,但是我会跟他一起去做一些可以让他兴奋起来的事情。/有一个时间让自己什么都不想,就是大脑放空或者说出去跑步什么的。
老师:就是多让他有存在感,比如说我们会给多一点事情让他做。比如说第一个孩子他书写比较漂亮,我就说你每天抄一首古诗在黑板上,让同学们看、读一读。/就是我上课之前,他们每一周都会做一个心理晴雨表,我会让他们首先作为一个同辈去关注我们班其他的学生(是否)有出现一些情绪不好啦?是因为有特定的事情出现的,还是说他这几周都持续这样?
主持人:听完了我们这一段的采访录音,两位感受是怎么样的?
王微:从我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些孩子们包括家长已经多多少少的了解了抑郁症是什么了。你看包括这个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下降、学习压力大,其实这是学习能力出现的问题;还有这个孩子出于自责,感觉自己是个负担;包括这个校园欺凌的事件;再有就是这个亲子关系的沟通还是不够顺畅。所以,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抑郁症的低龄化越来越明显了。
主持人:杨院,您怎么看?
杨燕: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们还是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个抑郁,比如说通过陪伴,通过这个运动的放空,还有通过鼓励他做一些事情,让他有一个自我的存在感。
主持人:对。老师会努力的让孩子能够发光,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杨燕:是的。然后在录音里面我们也发现其实学校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有些学校他每一周都会做一个心理晴雨表,通过同辈来去发现同辈是否存在抑郁,来去关注抑郁,我觉得这一点学校是做得非常好的。
主持人:王老师觉得这个录音当中有没有缺失的地方?
王微:首先我们先说学校做得确实这方面挺好的,尤其是这个心理晴雨表,这个每周一次。
主持人:您是很认可的。
王微:对,我是很认可的。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做,而且虽然每个学校可能都有心理咨询室,但这个使用的概率并不高。那么比如说我们是不是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走进这个心理辅导室,这是其中一点。再有就是咱们学校很多的这个心理课程其实并不专业,有的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担任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很多课程甚至都还被其他的科目所占用。
主持人:其实抑郁症或者是说我们的青少年情绪障碍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问题,甚至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共同去关注、伸出援手,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我们真的去帮助到他们。针对这个家校社联动这方面,两位有什么样的一些意见吗?
王微:从家庭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虽然“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了,但是很多家长还是非常内卷。因为这个考高中这个50%的升学率就已经让家长很焦虑了,家长一焦虑他就会“鸡娃”,一“鸡娃”孩子就会有压力。
主持人:你看,甚至在我们采访录音当中提到“我们宿舍有的同学学着学着半夜的时候就哭了起来”。
王微:对。所以我们说家校社联合,(如果)家长他不懂,那我们学校是不是要把家长请过来,让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请专业人士,比如像我们杨院这样的专业人才给家长讲一讲这个抑郁症,让家长引起重视,这就是家校联合。再有就是社会,社会的关注度我觉得从国家层面来说,包括咱们这个节目我都觉得已经关注度非常高了,这是要点赞的,其实就是家校社的联合。当然我们还可以做得更深,比如这个节目这么好,我们可以做个系列节目,还有我们很多医院有很多专家,包括我们心理咨询师协会的专业人才都可以来分享。
主持人:专业人士我们加入到这个群体当中,共同给这个社会普及什么是抑郁症,什么是青少年的情绪障碍。
王微:对,必须要家长知道!家长不知道我们是会有瓶颈,就会有障碍。
主持人: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个同步的事情,不仅仅说我们要筛查出来,引导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给予这个专业的一个治疗。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家长首先要知道孩子们出现这方面的情况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如何来发现?
王微:对,现在有的家长还会出现误解。孩子要是来咨询,就是我孩子有精神问题,这个事儿绝对不能张扬。
主持人:很多人都会担心有这样的一个标签。
王微:对!孩子本身也有这个压力。同学怎么看我?老师会不会对我区别对待?不会让我停学吧?
主持人:杨院,您治疗过的这个青少年的抑郁症当中,他们有没有跟您聊到这个话题?
杨燕:这个话题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现在家长、学校、社会对这个抑郁症还是缺乏一些认识,而且以孩子患病为耻,他不支持孩子来就医。其实在我的门诊里,有一小部分可能有20%左右是青少年自己来看诊的。
主持人:自己发现自己不对劲了!
杨燕:对,然后跟家长讲,家长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的!
主持人:“调整几天,不要多想”,最多的就听到这句话“你不要多想”。
杨燕:是的。其实很多孩子在早期他只是有抑郁症状,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去处理好,那就为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了伏笔。
主持人: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说孩子们自己潜在或者是隐藏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更加重要的其实也折射出我们的家庭、学校跟社会对这部分群体的关爱到底够不够?
杨燕:是。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如果我们发现我们身边人患有抑郁症,我们不要去冷落他,更不要去歧视他们,我们要积极地引导他们走出这个阴霾。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中国里面就提出“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的行动”,我们学生每天应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至少15分钟。
主持人:《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正如两位所说这是一个教育的进步,也切中了当下教育和家庭的痛点和真正的需求。
王微:我们说重视青少年抑郁症防治,不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表示我们很重视,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真正重视的长效机制。
杨燕:有人说过:“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可能这种体验有助于您更好的理解人生,但是并非每个人都那么勇敢,可以走出这个第一步,所以我们的社会和教育公众、朋友、家人应给予这个群体更加多的关注和理解,这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
王微:确实,这个政策的善意要充分的释放,彻底的发挥,这只是其中的一步。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专业人士能够参与到青少年的抑郁症的防治工作当中来。
主持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既要及时进行疏导、救治,更要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我们一起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生态。本期节目此时此刻暂告一段落,感谢两位,再会。
【歌曲】《好爱这个世界啊》
《好想爱这个世界啊》是华晨宇在2019年创作的“火星三部曲”里面的第一首,是讲关于抑郁症的歌曲。如果听众现在是快要生病或已经生病的朋友,希望这首歌可以温暖一下相关的听众,如果听众过得很好,也希望听众能关爱他身边即将或已经生病的朋友。
2021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参评作品推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