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2023年,恰逢“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号召,为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擘画了新的奋进蓝图。
广东是我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省份,图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珠江新城。人民网王雅蝶摄
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大关,连续36年领跑全国。跨上新台阶,广东何以“再造一个新广东”?
答案,镌刻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坚实步履中,书写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有力实践里,印刻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图景中——
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7.7万家,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3.6%,战略性产业集群稳中有进,“制造业当家”根基愈发牢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构建,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1:1,绘就城乡共富画卷……
一份份亮眼成绩单,印证着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奋勇争先,诠释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实干担当。
同心筑梦——打造全球最具前景增长极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亦是广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与时代命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6年来,广东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地往来愈发便捷,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今年上半年,广深港高铁累计运送跨境旅客达1503.2万人次,同比增加208.8万人次,跨境游热潮持续升温。“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后,港澳私家车经港珠澳大桥往来广东已超500万辆次。
“上午叹早茶、中午游维港、晚上赏灯光秀”彰显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澎湃活力。
2024年6月30日,车辆通过“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人民网 朴馨语摄
跨海跨江通道群建设加速推进,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7条过江通道建成运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条件持续改善。
“深中通道通车让我盼了很久,如今从中山到香港约两小时就能抵达,每周都能回家了。”在香港工作的中山居民陈先生难掩喜悦。
日益便捷的交通吸引着港澳青年“粤”创未来。“十四五”期间,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全面取消,已有超20万港澳居民在粤工作。
2025年7月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联合粤港澳三地有关部门,在广州启动港澳青年“粤创未来”行动。实习生 陈星摄
对此,香港创业青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园区代表郭玮强深有感触:“香港研发实力雄厚,但产业链相对短缺,智能装备产业化难度大。依托广东完整的产业链,就能获得强有力支持,实现良好发展。”
规则、机制对接带来的便利,澳门澳仕医疗中心医生梁伟衡同样感受颇深。2023年8月,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的实施,梁伟衡成为合作区跨境执业澳门医师中的一员。
大湾区的活力,更体现在与内地市场、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今年5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带领香港与内地企业出访中东,广州企业亿航智能获邀参加。“这次考察助力我们深化与中东合作,借助香港‘超级联系人’优势,将‘广州智造’更好推向中东市场。”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从协同创新、基建联通到规则衔接、民生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阔步前行。
今年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办。这是三地首次联合举办全运会,也是全运会首次走进香港、澳门。届时,在赛场内外,粤港澳三地将携手绘就更大“同心圆”。
向新而行——激活产业科技双引擎
除了体育赛场的全运会,广东在产业体系竞赛中同样展现“全运会”级别实力。
在岭南大地上,制造业向新而行的壮阔图景徐徐展开。“十四五”收官之际,广东制造业跃迁轨迹愈发清晰:以硬科技突破产业“天花板”,以新机制重构全链生态,以绿动能重塑发展逻辑。
曾高度依赖进口的“工业大米”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隐痛”。微容科技扎根云浮罗定,自成立之初就立足做高端MLCC。
陶瓷粉末是MLCC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材料之一。微容科技通过自主研发,将陶瓷介质层厚度压缩至1微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目前,其超微型MLCC电容跻身全球前三。一颗电容的逆袭,带动粤西山区崛起,多家上游供应链配套企业纷纷落户罗定,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微容科技生产的0603系列MLCC。微容科技供图
锚定自主创新的还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广州企业小马智行将4颗计算芯片集成于方寸之间,使体积、重量、功耗、成本锐减50%—80%,成功研发全球首款L4级量产域控制器。
传统产业同样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马可波罗陶瓷东莞工厂,AI质检仪以毫米级精度将不良率控制在万分之一内。“绿色与智能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马可波罗陶瓷总裁助理钟伟强指着3mm超薄岩板介绍说,能耗降低10%的创新带来30%的销量增长。
未来产业较量,关键在抢占“微笑曲线”两端。
广州琶洲实验室里,脑电波操控轮椅能帮助截瘫患者自主移动。“广东的优势在于产业链完备。非侵入式技术突破后,团队无需出省,就能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该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远清介绍,目前,团队研发的脑机AI鼠标、脑机AI轮椅、脑机AI智慧病房等产品,已在多家医院投入试用。
广州开发区内,云舟生物搭建的“基因载体乐高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定制培养博士,压缩科研周期。
强创新、提质效,是“十四五”经济答卷的厚重底色。五年来,广东融合技术与产业优势,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主导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校企协同的产教融合生态推动电子、半导体等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广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布局更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建设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广州琶洲实验室工作人员演示脑机接口设备如何操作专注力训练游戏。人民网 朴馨语摄
协调共进——绘就城乡共富新画卷
“乡亲们,今年柏桥村荔枝产量约1.6万吨,产值2.8亿元,较去年增产30%,荔农增收28%,为我们点赞!”缤纷夏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与村民围坐畅谈丰收喜悦。
2025年5月,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贡园,荔枝丰收,农户喜笑颜开。人民网涂胜摄
从柏桥村驾车10分钟,便到达国内极具特色的荔枝主题高速服务区——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自今年5月升级改造以来,该服务区打破传统“歇脚地”定位,以全域旅游“打卡地”“出圈”。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2022年底,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将其作为破解这一短板的关键举措。
3年来,茂名以美“荔”乡村推动“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的缩影。
2025年5月,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开展文艺汇演,为市民游客奉上“文化大餐”。人民网 王雅蝶摄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发展正从“不平衡”迈向“共富共美”。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串联起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活力画卷。
清远“90后”李之阳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合作,设立5D标准腐竹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其创立的农贸公司成为省“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值超8000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汕头“80后”刘镇涛带领团队打造胡萝卜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亩产最高2万斤,年营收超2000万元,让农户“钱袋子”越来越鼓。
除了返乡创业,还有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连续三年,累计数十万名大学生组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分赴各地发挥专业所长破解基层难题。
今年暑期,暨南大学共组织100支校级团队及一批院级团队,2000余名师生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应用,专门组建了近20支“人工智能+”突击队。师生们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习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服务团队还吸引了近200名港澳台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参与。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县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6.48%,较2022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1:1,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实现趋势性变化。”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广东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利好,随着“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等深入实施,将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持续蓄力。
一审:叶丽婷
二审:许志武
三审:周凤娟